内容来源:深度优成微信公众号
相关背景: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
为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尽快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2004年制定的首版《目录》中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种专业,为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形成合理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首版《目录》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的问题开始凸显。
为此,教育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先后组织59个行业专家组参与,调研了1140多家企业、980多家学校(12700多个专业点),直接参与的行业、企业、院校等方面专家达2800多人,历时两年多时间,于2015年制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
新《目录》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专业类别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由1170个调减到748个,同时列举了746个专业方向。
增补情况:
新《办法》中规定“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
截止到目前,教育部共公布了4次增补专业名单,累计增补了31个,其中2016年增补13个,2017年增补6个,2018年增补3个,2019年增补9个。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增补分析:
31个增补的专业共分布在13个专业大类中,其中“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共增补了5个,是这四年中增补专业大类最多的。近两年增补最多的专业分布在电子信息大类中,共有3个,分别是2018年增补的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和2019年增补的集成电路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此外,旅游大类在2016-2018年没有增补的情况下,2019年新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和葡萄酒营销与服务两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