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业导师,与硕导博导有何不同?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10-15
分享到: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则是给几名、十几名或者几十名本科生配学业导师,由富有学习、人生经验的导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大学、认识自己,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大学学习目标,制订大学学习计划。

内容来源:腾讯教育
作者: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据教育部10月12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我国已有不少大学探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上课实行小班制,每30个学生就有一位助教,导师则由科学院的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担任。而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舆论也有一些争议,认为给研究生配导师可以理解,给每个本科生配导师,是不是导师大材小用?另外,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都没有全面建立,有的研究生导师都不管学生,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会不会是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的导师责任,是和硕导、博导的职责不一样的,硕导、博导是要通过和学生共同的学术研究活动,指导、训练学生懂得学术规范,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采取“一对一”的导师模式。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则是给几名、十几名或者几十名本科生配学业导师,由富有学习、人生经验的导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大学、认识自己,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大学学习目标,制订大学学习计划,严格说来,本科生学业导师属于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成长导师,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的一部分。


“玩命中小学,快乐大学”,“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醉生梦死”的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大学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去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和此次发布的《意见》,都致力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从严要求大学生。而对大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进入大学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是因为他们进入大学后,缺乏大学老师的引导,他们只有在自我摸索中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班主任不再像以前中小学班主任那样带班“盯着”,任课老师上完课之后也很少有时间再和学生交流,这让之前一直被老师、家长管理、规划的学生,感到“很悠闲”,也很快就陷入迷茫之中。


我们社会很熟悉研究生导师制,而导师制的起源,是针对本科教育。对本科生进行寄宿教育和安排导师进行指导,是国外名校的经验。比如,牛津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就多采用导师制,一般情况下,教授和4名学生一起花一个小时讨论一周的工作。美国很多高校也会给本科生配导师,导师每周或两周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惑,给学生以学业发展指导。尤其在刚进入大学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极为重要,会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制订个性发展规划。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业发展指导的要求。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很多学校就把这理解为在就业阶段进行指导,而其实,深入、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和大学学业发展紧密一体的。没有在大学求学期间的能力准备,对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如何具有就业竞争力?我国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时,才后悔没有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对什么职业感兴趣,适合做什么,就因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规划。


本科生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是帮学生制订计划,还像中小学阶段老师那样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近年来,我国有的高校为让学生认真学习,采取像高中一样的管理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统一上早自修、晚自修,并安排教师执勤、点名,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在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时,要重视遴选有指导能力、善于和学生沟通、启发学生的教授,这会和建立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一起,推进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