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发展之路

栏目:数据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5
分享到: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学校。目前,全国各地中,独立学院在本科高校中的占比超过三成的共有3个,分别是天津市(36.67%)、浙江省(35.59%)和江苏省(32.47%)。

内容来源:深度优成微信公众号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拉动内需和解决社会就业压力,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扩招。

为了在数量扩大的同时能够尽可能保证质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充基本是在原有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进行,来不及增设公办新校,而新兴的民办院校没有被委以扩招的任务,相反,由于公办高等教育系统的扩招,民办院校在发展空间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些省市开始尝试利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办学,进行了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胆探索。这种借助公办院校母体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既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民间资金,又能采用民营机制发展,无疑解决了大众化发展中最为棘手的两大难题:质量和资金[1]。

以上是独立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此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一些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问题不明确,为规范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5月制定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意见》中将此类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并明确提出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7个要求。2008年4月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独立学院的发展建设。

由于国家对独立学院设立和管理的不断规范,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之后,不同于本科和专科学校数量的持续稳定增加,独立学院的数量反而开始缓慢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在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校名单中,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57所,数量上是独立学院统一名称后的倒数第二位。


数据来源:教育部规划司

独立学院数量上的减少,一方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使得社会资金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减少;另一方面是部分独立学院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后,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目前,257所独立学院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直辖市中。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5所;其次是浙江省,共有21所。有11个省份的独立学院数量在10所及以上,另,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目前还没有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学校。目前,全国各地中,独立学院在本科高校中的占比超过三成的共有3个,分别是天津市(36.67%)、浙江省(35.59%)和江苏省(32.47%)。

数据来源: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从区域上看,全国独立学院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随着向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不断延伸,数量上呈现递减的趋势。

注:图中颜色越深,代表该地区独立学院数量越多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不同于公办高校有政府资金的投入,民办高校更多的是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而社会资金支持的力度与学校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息息相关。在公办高校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声誉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独立学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Z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