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内涵比名次更重要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08-14
分享到:
高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实施学科布局调整时,既要顺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又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来源:新锦成微信公众号

学科是大学的最基本元素,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所谓一流大学也是因为其有一批一流的高水平学科而知名。

学科的评估就像人的体检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就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评价。要推动学科发展上新台阶,需要了解学科现状的真正内涵和本质,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学科“体检”。

1

学科评估有哪些指标体系?
 
学科评估属于水平评估,有别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重点关注成效和质量。 
师资队伍与资源
包括“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两部分。
“师资质量”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师”和“师资队伍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专家综合评价由队伍水平、结构及国际影响程度等构成的师资队伍质量。
“专任教师数”主要体现师资充分性,具体评价时,通过设置上限(达到上限值不再加分)方式克服唯数量倾向。“支撑平台”反映学科的“积累质量”,主要统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数。根据专家意见,本轮评估人文社会学科不再单列“支撑平台”定量指标,但可在学科简介中予以充分体现。
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本轮学科评估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过程质量”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生国际交流”,其中“导师指导质量”通过对大规模学生问卷调查进行评价;“在校生质量”主要包括“学位论文质量”“优秀在校生”情况等;“毕业生质量”主要包括“总体就业情况”“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

其中“优秀毕业生”主要考察“代表性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促进高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同时,首次试点开展大规模用人单位调查,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水平通过“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方面体现;对于艺术、建筑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纳入了“创作表演”和“建筑设计”指标,以体现学科特色。

“科研成果”主要考察“学术论文”“专著专利”和“出版教材”。其中,“学术论文质量”包含“扩展版ESI论文数”和“代表性论文”同行评议两个方面;同时要求代表性论文须包含一定比例的国内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以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

“科研获奖”除关注国家和省级政府设奖外,本次评估采纳了调研共识,选取部分在战线具有广泛共识、在行业具有突出影响的社会力量设奖,丰富了指标内涵。

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

分设“社会服务贡献”和“学科声誉”两个指标。社会服务贡献”通过各学科提供的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总体情况和若干“代表性案例”,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服务社会的特色与贡献,克服“一把尺”评价的弊端。

“学科声誉”由参评学科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道德等情况进行评价。在专家组成方面,引入部分行业企业专家,并在部分理工学科试点引入海外专家评价学科的国际声誉。

2

如何看待和运用学科评估?

首先,要客观、科学看待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乃至办学水平,这是我们关注学科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我们既要肯定学科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过于看重评估名次。

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是想通过评估这种形式,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更要注重评估本身的科学性。评估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以及评估数据来源都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和导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这次学科评估,强化了质量意识,也体现了我国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科评估,这是更为重要的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围着学科排名转,要通过学科评估,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清楚每个学科在国内同类院校的位置,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排名靠前的学科,要巩固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科,要发现差距,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步建设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当然,各高校学科建设还要认真考虑自身学科总体布局和发展特色,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统一谋划、科学发展,推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3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很对时候,对于学科评估而言,名次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名次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遵循三个规律,发挥四大职能,处理好五种关系。

三个规律就是人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四大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五种关系就是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间的关系。

推动内涵式发展,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高等教育遵循上述三个规律的基点、发挥四大职能的依托、处理好五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学科建设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着力于人才;就要从国情、校情出发,面向科学和技术革命性变革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一条富有自身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就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校学科的发展应该是注重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校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学科和专业,因此高校内涵发展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学科建设中应该避免的一种倾向是对学科建设表观的、定量性的指标过于关注,以至于忘掉或者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4

学科建设思路有哪些转变?

一是从“布点”到“项目加平台”转变。“211工程”的学科建设思路是以项目为纽带组合学科,“985工程”是以平台和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这种项目加平台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进程。

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建设思路对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从“二级”到“一级”转变。实现从二级学科建设向一级学科建设的转变,可以打破二级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可以集中多个二级学科的力量,有利于联合研究一些大型的科研课题;可以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广阔知识背景的人才。
三是从“封闭”到“开放”转变。长期以来,学科建设都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是一种封闭的建设模式。封闭式的学科建设其弊端是建设视野受限、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脱离,不利于新兴学科生长。
学科建设应当走向开放,冲出学科樊篱,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国外开放,开展合作、协同、共建,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2011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学科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种指向,为学科建设设计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是从“平行”到“相交”转变。正是由于学科的封闭建设方式,各学科走自己的路从而形成一种互不相交的平行轨迹。这种平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利于交叉、新兴学科的产生,不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应当提倡学科相交甚至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点,实现平行学科向相交学科的转变。
高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实施学科布局调整时,既要顺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又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有所为”的学科,在政策、资金、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队伍建设、学科生长点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和大力扶持。
对于“有所不为”的学科,学校应当下决心,采用整合、改造甚至淘汰的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