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深度优成微信公众号
在我国教育史上,文理分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们之间又经过怎样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借助田建荣老师的文章一起了解一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自然科学文化,但文科一直一统天下,理科始终都是作为非主流文化延续着,尤其是在科举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中,其设置的课程与实施的教学都是以文科为主。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彻底唤醒了一直狂妄自大的国人,借助洋务派的积极推动和维新运动的兴起,在我国开设新式学堂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派遣优秀青年学生到欧洲各国、日本等国留学以便更直接地掌握西方科技,同时,大量翻译和出版了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促进了西方科技在我国的传播。当然,这时候根本还不存在文理存废的问题,故可视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科与理科的合并期。
1909年5月15日(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核准了学部奏请的《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从而开了近代以来中学文理分科改革和争议之端。该奏折阐明“大学堂有文、实之分。”并且认为,“分科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分科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文实分科‘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为学生谋生考虑”等五个理由。但由于人们对于“文实分科”持有不同意见,“教员不适应文实中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程度”,学堂基础配套设施跟进不足,盲目模仿德国“成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大多数省份都是持观望态度,清政府的这一政策并没有能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行。1911年1月26日(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面对“文实分科”推行艰难的现实状况,学部再次向清廷提出改进措施,使得“文科”与“实科”的课程计划较为相近,采取“折中”的办法以求在“文科”与“实科”之间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这场“文实分科”计划便草草结束了。
1912年1月19日,着力革除教育领域封建元素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签署并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文实分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中学毕业后升学,不利于学生选科后转学,尤其学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教师难以配备等是文实不宜分科的重要原因。1912年7月10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了历时一个月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研制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政策与措施,摒弃清末效法德国的做法,转以日本学制为楷模,加入了民主主义精神元素,于1912年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其中《中学校令》明确了中学的国民教育定位,革除了清末将中学偏重于为升入高校做预备的弊端。至此,彻底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准备的“文实分科”计划,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文科与实科的短暂合并。
但文理分科存废之争并没有停止。因为文理合并之后,其弊端也日渐显明,诸如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专长的发挥、不适合高校选拔人才等问题接踵而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15年2月,袁世凯颁布了《特定教育纲要》,决定摒弃日本之学制,再次仿效德国之“成法”,将“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但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去世,文实分科制度事实上未及实施便随着袁世凯的去世而夭折。但文理分科的呼声一直在延续,人们纷纷探寻清末文实分科失败的原因。有的地方教育会就提议将文科、实科分校而置之。于是,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二届年会审议通过了《中学教育改良办法》案,再次申明“中学校本以完足普通教育为原则”,指出“创文实分科者,是更甚其预备教育之意,与中等社会普通应用相去甚远,毕业生之位置,除升学外将一无所有矣”。
1922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改革的核心是中等教育”,将中学分为“初、高中两级”,“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相当于现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级中学的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当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当前的理科。“壬戌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文科与实科再次处于分离状态。为了改变社会上“重文轻理”的现象,也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1929年教育部再次取消了文理分科,进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文科与理科的短暂合并。
1933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再次确认高中不再分文理科;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三三制”中学课程,规定从高二学年开始采用文理分科教学;但1948年,又取消了文理分科,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迎来了第四次文科与理科的短暂合并期。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文理分科制度。从1954年,我国开始采用文理科分科高考。1965年,中央学制问题小组在《关于学制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五年制中学和高中文理分科,也可以继续试点,积累经验”。十年动乱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瘫痪,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的存废问题处于空白状态。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依然采用文理分科考试。从1978年开始,高中学校一般都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教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期间,也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行了一些高考改革,但都未能遏制住高中文理分科的滔天浪潮。例如,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要注意克服轻视文科的倾向”,“不要搞高考考什么就只开设什么课程的所谓‘文理分科’”。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推行“3+X”高考改革方案,至2009年,教育部把高中文理分科存废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文理分科存废问题推向了争论历史的顶峰。但在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并没有涉及“文理分科存废问题”。直到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才明确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改革新举措,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文理分科存废问题的争议暂时有了一个结论而不是定论,也标志着我国文理分科存废史将进入到难得一见的第五次“文理合并期”,更标志着我国文理分科存废问题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整合期,因为人们对于文理分科存废问题的争论可能并不会因此而结束。
参考文献:
田建荣,尹达.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03):5-8.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高岑.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王伦信,曹彦杰,陈绵杰.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