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新华网
作者:田丁 大学教师
高校要让教学重回学校工作的中心,还有许多复杂的工作要做。否则,仅有职称指挥棒转动,教学边缘化现状未必能有效解决。
据媒体报道,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蒋华松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在“并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的情况下,“全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成功入围,获评教授职称。
有媒体报道时说,南林大这一教授评审政策,在全国高校中都堪称创新之举。
没论文评职称,抓住职称改革牛鼻子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这两年全国各高校多有。去年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媒体曾报道过南京理工大学的职称评审改革,核心内容也是强调“在以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必备条件。”两个学校的职称改革具体政策可能不尽相同,但从报道看,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高校这样的改革,在媒体上经常被称为是“职称评审新政”,它代表的理念和方向,当然应该鼓励。类似这样的改革一出笼,就颇受舆论关注,其实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大学里普遍存在的“教学边缘化”现象的深度焦虑。高校类似这样的改革探索,都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
毋庸讳言,高校教学被边缘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职称评审政策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这一问题的形成,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职称评审新政,应该说抓住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牛鼻子。
让教学回归中心是个系统工程
但是,从媒体报道看,这些高校近年来所谓“职称新政”中解决的,多还是一些个案问题。以南京林业大学这位蒋华松老师为例,他因教学出色,在学生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问题是,类似这样个案的解决,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制度的变革?高校要让教学工作,或者说,让提高培养质量重新回归学校工作的中心,还有许多复杂的工作要做。否则,仅有职称指挥棒转动,教学边缘化现状未必能有效解决。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很多学校、专业师生比不合理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比如,师资紧缺、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偏高、许多专业课也大班教学,满教室乌泱泱一片等问题。作业批改、课堂讨论等,都已流于形式,根本没办法得到有效组织,教学质量的下降也是明摆着的事情。
如今“职称新政”推行后,通过细化教师岗位,一批教师走教学型道路,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工作量来解决大班上课的问题。
但是,从长远来看,高水平师资紧缺的问题,无法简单通过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办法来解决。
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不妨引入学生评价
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审中,在降低科研论文发表要求的同时,对“教学型”教师以获得各类教学奖为评价标准。比如,有学校的政策是一个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其实这种要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换汤不换药”。
引导教师把获奖作为教学目标,学生未必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大量琐碎的工作,其中很多甚至是很难有显示度的。
那么,学校在打破唯论文是举的标准后,如何确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既然教学面向的是学生,那么,不如赋予学生某些话语权?
事实上,在高校评价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回归教学本身、弱化论文等评价指标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无需对论文评价机制本身的评价过于负面。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一刀切”、唯论文发表数量的评价机制固然弊端多多,但是,教师真正要上好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围绕教学认真从事学术研究。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非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但以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研究工作须臾不可放松,这是大学老师的基本责任。
事实上,值得警惕的是,眼下大学里“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的老师数量其实不少,但未必个个都像蒋华松老师那样“独具教学魅力而口碑颇好”。
蒋华松,男,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主任、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他讲课生动精彩,受到学生高度评价。他多次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省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等各项赛事,获全国一等奖三次,省一等奖十余项,曾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校首届十佳青年教师、感动南林平凡人物,2009年在评师网“数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非211院校类)排名第二。
1986年,蒋华松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当年7月到南京林业大学基础部数学组工作。从1989年走上讲台至今,一直辛勤地工作在教学一线。22年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教学工作,认真把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注重授课方法。22年来,他以慈父般的真情关怀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热诚为学生解难。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用智慧之光照亮学生们的求知之路,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信赖。
听蒋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其貌不扬的蒋华松老师笑眯眯地步入教室,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只见他在讲台上站定,温和的目光扫视一遍教室,手执一根粉笔开讲。定理、定律、例题、演算,滔滔不绝,从不低头看一眼讲台上的教案。这是蒋华松老师讲课的场景,这场景定格在学生们的记忆中。
蒋华松老师一直承担数学系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他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掌握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他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他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且注重授课方法,没有枯燥无味的说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考的乐趣中接受知识。蒋华松说:“学数学,理解往往比笔记更重要。”上课过程中,蒋华松从不把解题的具体步骤表述出来,而是启发同学们的思路,举一反三,运用不同的方法做题目,学生们反映听蒋华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仿佛只有十几分钟。他教过的学生都深有感受地说:“听了蒋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的同学称赞,蒋华松是“南林经典的高数老师”,讲课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能听到他的课真是荣幸。因为课上得好,很多没选蒋华松课的同学都主动来旁听。
这些年,蒋华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数学竞赛。为给学生做好竞赛辅导,他废寝忘食,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每次翻阅的竞赛辅导书摞起来足足有三十多公分高,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竞赛题给学生练习。每逢周末和双休日,主动放弃休息给学生们补课。在1996年江苏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南林大代表队获得本三组唯一的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1996年以来,蒋华松先后参与组织和辅导学校学生参加了八届江苏省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取得了十多个一等奖、三十多个二等奖、近百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00年以来,蒋华松多次参与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智慧的较量中,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力挫强劲的对手,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三次、全国二等奖多次及江苏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次的优异成绩。2007年,他参加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一队,三等奖三队。
办公室门上的留言
蒋华松上课或外出时,办公室的门上有很多留言:“蒋老师,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蒋老师,我想问您几个问题”……看留言,回留言,这是多年来蒋华松每次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在办公室给学生们解答问题,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是常有的事。95届有一名学生叫魏云超,对数学有特殊的爱好,经常找蒋华松提些学习上的问题,都得到圆满地解答。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至今还和蒋华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是蒋老师的关怀和教导,才使我有了今天的前程。”
蒋华松经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阅读优秀书刊,这些都为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蒋华松在讲台上是同学的良师,闲暇时间,是同学们的益友。他时常和爱好象棋的学生坐在一起杀上几盘,久而久之成了忘年交。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们,蒋华松与他们坦诚交流,积极支持他们考研。对于信心不足的同学,他现身说法:“滴水穿石,只要你认真地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即使工作了,像我一样,苦一点还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他朋友般的劝慰使这些学生鼓足了勇气 ,一心准备考研。蒋华松以他的真心实意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每每毕业临行前,同学们都结伴前来依依不舍地向他道别。
02831班全体学生的感激
蒋华松用一颗炽热的心关爰着他的学生。他们学习取得进步时,蒋华松为他们高兴;当学生们学习遇到困难时,蒋华松为他们分忧,鼓励他们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冲出困境。
2002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开办了信息与计算机专业,由于某些原因,02831班同学们对新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信心也不足。蒋华松十分着急。为了让大家找回学习的信心,他在课余的时间逐个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地给他们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在蒋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们逐步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年获得了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回想班级走过的历程,02831班的同学们打心底里感激蒋老师:“他不仅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一辈子忘不了的知心朋友,他不仅教会了我们高等数学,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当有人问蒋华松为什么长期以来有这么大的热情关心学生时,他用一段朴素实在的话回答了大家的疑问:“二十多年前初到南林时,数学组的老教师对我像孩子一样关照,对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关怀无微不至。在工作上,他们耐心细致的一本本地批改作业,天天认认真真地备课,每天晚上都坚持为学生们答疑和辅导。他们的敬业,他们的无私,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我要把老教师们对我的关怀传承给学生,这个想法坚定了我要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蒋华松为学生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用平凡的点点滴滴铸就了高尚的人格。22年,他在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演绎了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