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教授发起、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的“2019 Women in Science”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虽然论坛的名称是 “Women in Science”,但到场的观众不仅有女性,也有很多男性。论坛采用的形式非常简单直接,由观众自由向嘉宾提问:女性在科研工作遇到的障碍有哪些?是否有必须在40岁的黄金年龄之前做出科研成果的焦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该怎么办?博士该在国内还是国外读……
六位年龄跨度相差几十岁、成长背景截然不同的嘉宾根据提问分享了她们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故事。尽管几位科学家分享的是科研行业的经验,但是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普适的,不仅仅能给予女性鼓励,也能给每一位在事业发展中有困惑的读者以启迪。
参与论坛的科学家除颜宁教授外,其他五位分别是;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陈谐;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黄超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志珍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于翔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静教授。
一、关于女性在科研工作当中遇到的障碍有哪些?
颜宁认为女性完全没有任何障碍,科研就是个人的选择,取决于个人是不是愿意走下去。她特别指出非常不喜欢回答“你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类问题”,因为这不应该是女性的问题,而是两性的问题。
于翔则用数据说明读博士到最后做到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学术领头人)的是低于10%的,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但她认为对于女性来讲特别可惜的一件事情是,很多女研究生做到第三年、第四年,课题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想“要么我不做了,找个好老公把自己嫁了吧”,而男生不太有这个选择。犹豫和纠结的两年,可能导致女性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她鼓励每个人真心地问一问自己,如果确定科研是自己想做的,那么就去尝试,不停地尝试,不论男女,大家都是有机会的。
陈谐以自身的经历说明女性在科研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没有信心去做科研。她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很喜欢物理,但到了大学选专业时还是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刚进清华的时候选了材料系,结果发现上课听不懂。转了物理系后,觉得自己能听懂了,但在MIT念研究生的时候,想的是学两年转金融或者是做consultant去赚钱。她真正想明白自己是要做科研,是在参加招聘会后发现公司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文化跟科研不一样,才发现学术圈更适合自己。她从没想过一个女孩子要去做理论物理的研究,但是真正做了之后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黄超兰指出对于女性来讲最大的障碍是“timing”。很多女性都会认为“我到了什么年龄就一定要去干什么事儿,比如谈恋爱、结婚、生子等”,从而放弃对自身、对事业的探索。她认为女性对于“timing”的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她在当了四年中学老师后发现那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重新申请读博,现在科研做得也非常好。她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克服那种“什么年龄段该干什么事儿”的心理。
朱静是在40岁的时候,考上了国家公派留学生,被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承担女性在家庭的责任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科研事业。
二、是否在科研经历中有过对年龄的焦虑?或者说认为应该在某个年龄段之前必须做出一定的成就?
陈谐认为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比浪费时间更严重,不如该吃饭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处理其他事情就处理其他事情,按部就班的来。她也不同意智力到40岁就下降了,能否做出科研成果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完全有可能在40岁之后做出很好的研究工作,
颜宁也不同意科研存在一个年龄的黄金期。她信手拈来几个反例:施一公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剪接体,是45岁以后做出来的;Brian Kobilka得诺奖的成果是在50岁以后做出来的。她认为虽然年龄越大记忆力可能会受损,但另一方面,当年龄增长,联想能力、视野也会跟着增长,确实人在一定年龄之后,有很多牵扯精力的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比如孩子的问题、学而优则仕等等,但那并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黄超兰以自己的父亲为例证明年龄并不是发展事业的障碍。当她们全家搬迁到香港时,她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为了能继续自己的药学专业,就去考了香港执业临床药剂师的证,拿到执照的时候已经60岁了。据接受西方教育的她观察,老外很少会考虑年龄,很少会说“我多少岁了该干什么了”,想干什么事尽管去努力。她同时指出如果把“成就”定义为“在一定年龄取得多少金钱、地位、名誉等”本身就是不对的,会带来很多焦虑。她提出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很单纯地、很专注地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所要的成就感!
王志珍也以自身经历建议大家不要因为年龄给自己设限。她们最早出国的那批访问学者,都是40岁上下才开始实际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科研模式,这批人后来科研做得非常好。
朱静认为年龄反而是一种优势,40到60岁时视野更加开阔,有了很多实践和理论的储备,又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往一个方向奔,更利于做出科研成果。
三、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是否会因婚姻、生育而在应聘时处于劣势?
陈谐提出她在招聘时完全不会考虑女性的婚姻、生育状况的影响,她相信随着大家慢慢对女性科研工作者关注度更高后,女性在应聘时收到的不公平对待会越来越少。
黄超兰以自己招聘的PI为案例建议大家不要把怀孕生子看得太严重,以为要休产假就会耽误工作,在漫漫人生当中,还有很多的时间,重要的是有没有工作效率。她觉得在我们的教育里面,欠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欠缺让学生学会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个体,学会如何独立思考而不受周围的影响。她建议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要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
颜宁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尽管如今科研成果颇丰,但她一开始并不喜欢科研,做科研是被动的选择。她最初想进文科,因为成绩优秀被老师硬拉进理科,选生物是因为父母。但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给了她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于是才渐渐完全献身于科研。
黄超兰建议当真的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的时候,不妨可以做多种尝试。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些人很幸运;但是大多数人,还没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阶段,需要不断尝试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
于翔给出了选择的具体方法: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写下来,然后再一条一条删掉,剩下的应该就是最想要的。排除法可以帮助判断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六位嘉宾的分享可以看出,尽管她们现在已成长为“目标是星辰和大海”的优秀女科学家,但也都曾经历彷徨和迷茫。贵在有强大的内心,勇于尝试、不被世俗束缚。借用一句经典台词结束本篇文章:“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本文转载自:界面新闻。